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为期三天的 “北京市中医医师规培骨干师资教育教学培训班” 于 11 月 6 日在中日友好医院圆满收官。本次培训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指导、北京中医协会承办,汇聚国内医学教育领域顶尖专家与北京地区规培基地教学骨干,以 “政策解读 — 方法创新 — 实践赋能” 为脉络,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为中医规培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领航:锚定规培高质量发展方向
开幕式上,北京中医协会秘书长王会玲强调,本次培训是深入贯彻《“十四五” 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2022 年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关键举措,直指中医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核心痛点。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处郑金福处长率先解码政策体系,从国家战略高度阐释规培形势与任务要求,明确 “质量优先、能力为本” 的发展路径,为参训师资筑牢政策理论根基。
在质量保障环节,河北省中医院王志坤教授结合国家级基地评估经验,详解 “流程设计 — 指标设定 — 整改优化” 的院级督导闭环机制,提出 “教学质量可视化管理” 方案,为规培基地规范化建设提供实操指南。北京中医药大学林燕教授则聚焦基地内涵建设,围绕场地配置、师资梯队、课程体系等核心要素,分享符合北京地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创新驱动:传统中医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
本次培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 “技术赋能 + 方法革新” 的双轮驱动体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齐心教授带来的 “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 专题,展示了 AI 在模拟教学、个性化培养中的创新应用 —— 通过患者数据建模实现辨证思维精准训练,利用虚拟诊疗系统降低临床带教风险,为中医规培注入科技活力。
教学方法创新成为亮点焦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肖永华教授的 “翻转课堂” 实践案例让人耳目一新,其团队研发的 “课前经典研读 — 课中病例推演 — 课后临床复盘” 模式,将《伤寒论》等经典内容与临床实操紧密结合,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晓琨教授分享的模块化培训体系更具突破性,将中医临床能力拆解为 “经典理论、辨证思维、技能操作” 三大模块,配套开发标准化课程包与考核工具,该成果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永明教授从胜任力视角出发,提出 “知识 — 技能 — 素养” 三维课程设计模型,强调 “中医思维与现代医学素养并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丽芬教授则针对学员层次差异,构建 “三阶递进” 带教体系,通过 “观察员 — 助手 — 独立接诊” 的阶梯式培养,实现不同年资学员能力精准提升。
实践落地:从课堂到临床的技能转化
培训第三天的 “实战赋能” 专场成为成果转化关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春教授主导的 “多学科情境模拟教学” 课程,通过复刻内科急症诊疗场景,训练师资 “中西医协同救治” 能力。中日友好医院李天庆教授在 “新时代师资自我塑造” 专题中,提出 “师德为先、能力为本、终身学习” 理念,从思政教育、临床带教、教学研究三个维度,为师资职业成长指明方向。
最受好评的当属五大平行工作坊环节。在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团队指导下,参训师资分组开展 “教学查房、门诊带教、小讲课设计、全科教学、模拟复盘” 实操训练:苏菲老师的 “查房五步教学法” 聚焦辨证思维引导,罗静老师的 “门诊教学沟通技巧” 破解带教低效难题,丛鲁红老师的 “模拟教学复盘工具” 实现教学效果精准评估。来自北京中医医院的参训教师表示:“工作坊把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了可操作的带教流程,回去就能用到临床带教中。”
薪火相传:种子师资激活中医教育生态
结业仪式上,北京中医协会明确考核评价体系 —— 采用 “出勤(10%)+ 理论考试(70%)+ 教学设计(20%)” 综合评价,参训学员需在 11 月 15 日前提交教学设计成果,合格者将获《北京市中医医师规培师资培训合格证书》。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培训培养的 “种子师资” 将辐射北京各规培基地,将带动数千名规培学员受益。
“从 AI 赋能到经典传承,从政策解读到实操训练,三天的学习让我找到了带教创新的突破口。” 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参训骨干感慨道。此次培训不仅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更构建起 “政策 — 方法 — 实践” 的完整培养链条,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动能,助力中医规培在守正创新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